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,专家太脱离现实

Connor OKx 2025-08-08 1 0

文| 熊志

“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”…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近日公开表示,养老规划的核心是“时间杠杆”,越早启动,复利效应越惊人,20多岁应投资较大比例的权益类资产,借助年化收益积累财富。

阎教授的本意,是想提醒大家未雨绸缪,然而,这番言论却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吐槽,被批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
从理论层面来看,阎教授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。

在理想状态下,养老规划启动越早,累积年限越多,未来的复利也越高,可以给老年生活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。

正如他提到的三胞胎案例,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%,10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6年,65岁时账户余额344万;16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9年,最终为293万;25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40年,最终仅280万。

阎教授被骂是“砖家”,不是理论错了,而在于这些建议过于理论化、理想化,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。

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,专家太脱离现实

一个扎心的现实是,在谈论养老规划时,专家可以轻松搬出“时间杠杆”“复利效应”等金融术语,但对普通人而言,首先要面对的,是“有没有余钱”的基本问题。

从孩子10岁起,每年稳定存一万元,进行养老储蓄投资,这笔钱还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,不受教育、医疗、失业等现实风险侵蚀。现实中,有多少普通工薪家庭,能够负担起这样一场持久战般的储蓄投资呢?

现实中,孩子进入学龄阶段,大多数家庭就得被迫“卷”起来,学区房、兴趣班、课外辅导等开支接踵而至。

这些紧迫且刚性的支出,常常已耗尽家庭的可支配收入,榨干财富盈余。能稳稳当当地把当下日子过好,已实属不易,又如何奢望提前几十年为子女布局养老?

更沉重的是,在少子化与老龄化交织的代际结构下,许多普通人得同时承担着多重责任:要赡养年迈父母,要支持子女成长,还要为自己的工作与养老焦虑。

展开全文

当前,就业市场竞争激烈,很多人都面临降薪、裁员风险,即便有稳定工作,工资涨幅也常常跑不赢物价和生活成本的上涨。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,人们首先要解决的,是住房、医疗、子女教育等眼前难题,养老规划自然会被一再延后。

这正是养老问题的复杂之处,它不仅是金融问题,更是深刻的社会问题。

所以,阎教授被批评其实并不冤。他的建议基于精英视角,站在理想化的理论高度,虽然逻辑严密,但却缺乏对普通家庭生存压力的真切体察与共情,因而显得不合时宜,过于悬浮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养老保障本应是社会兜底的责任。若过度强调个人及家庭的储蓄责任,容易将系统性的养老压力,转化为对个体理财能力的苛求,反而弱化了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等深层议题的关注。

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,专家太脱离现实

当然,阎教授的言论之所以激起强烈反响,也是因为,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,很多人内心充满焦虑与无奈,急需一个宣泄的渠道。专家的建议与现实严重脱节,很容易引发大众的反感与吐槽。

一言以蔽之,养老问题的解决,必须立足于当下社会的真实语境,充分考虑普通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,而非简单套用金融模型。脱离大众的真实生活,再精妙的规划理论,也可能沦为空中楼阁。

跳出来看,要纾解民众的养老焦虑,与其要求普通家庭早早为子女储备养老金,不如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拓宽居民收入渠道,降低民生刚性支出。

唯有如此,养老规划才能从“何不食肉糜”式的理想化设想,转变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评论